2008/08/15

自殺者的迷思 - 成因探尋之一

自殺者的迷思 - 成因探尋之一

  個人並未曾深入了解,何以現代人這麼容易以死解脫自己的生命。但直覺上,隱隱約約以為在根源上,其中之一或是受到佛教「往生觀念」的影響吧?筆者目見耳聞,凡台灣的喪家大多都偏好以「往生」代替「死亡」這件事,固然主要為的是減輕喪家的哀痛的心情,這原無可厚非。但反面卻容易造成智識未成熟者的一個錯覺,以為死亡乃是去到了另外一個國度,有似古人的歸隱山林,而往生者又或能夠比歸隱山林更來的自在灑脫,會不會是由於這樣的誤導,使得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輩,每當遇有挫折,不順遂不如意的事時,就鑽進這個牛角尖,想以這個辦法逃脫解困,徹底重新來過?如果是這個原因的話,那怕只是潛在的隱性因素,那哲學工作者就應該對社會大眾,擔當起這個矯正偏差觀念的道德義務,尤其是佛教徒,或者是從事佛學研究工作的人,特別應該正視這種不盡妥當的說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應加以深入一層的說明,並且正確告知,即使是往生,但極樂世界也絕對不會歡迎那種不負責任的逃避者。


  寫于人文教會人道關懷網11.26/以下新聞轉載自ETtoday.com

  疑憂鬱厭世 中山女大學生塑膠袋套頭自殺身亡 2005/11/26 22:41

  記者鍾錦榮/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4年級女學生李婉如,疑因憂鬱症困擾,26日下午在宿舍持塑膠袋住套住頭部窒息輕生,李女父母聞訊悲痛,已從台中趕往高雄處理;另李女同校學長李姓男友更是傷心不發一語,全案檢警相驗調查中。

  警方根據中山大學秘書楊育成及羅姓教官說法,初步調查,死者李婉如(21歲)與其同校中文系李姓學長交往,雙方並都有在補習工作,半年前,李女即因患有憂鬱症,並由李姓男友陪同就診。

  前晚11時許,李婉如在中山大學翠享L棟620室宿舍,與其廖姓、張姓女室友聊天,後因廖女考量要辦活動,就先行去睡覺,留下李婉如張姓女室友繼續聞聊,2人並有說有笑,根本看不出李婉如有任何異樣,至昨天凌晨李婉如在就寢前,還打電話向李姓學長男友道晚安。

  不料,26日下午1時20分許,李婉如另1名田姓女室友返回宿舍作功課時,發現在床上的李婉如腳趾發紫,認為不太對勁,就上前摸她身體,竟僵硬不動,直覺不妙,就立刻告訴其他室友並向校方報告及報警處理。

  隨後,轄區高雄市警鼓山分局新濱派出所及刑事組鑑識人員趕赴中山大學宿舍初步調查,發現李婉如是持塑膠帶住套住頭部,造成窒息死亡,現場沒有任何打鬥痕跡,另在她的床邊找到3包藥物及1包已服用丟入垃圾桶的藥包,並初步認定無他殺之嫌,隨即通知李女家住台中父母。

  李女父母聞耗傷心不已,就先行聯絡李女的阿姨前往探視,並從台中趕來高雄處理,期間,警方並找來李女的李姓學長男友、室友們及校方秘書楊育成、羅姓教官進行了解,根據校方及同學看法,李女的個性比較內向,但學業及感情上很順心。

  至於李女為何沒有留下遺書就選擇輕生,警方從電話中初步訪談其父母也不得而知,另其李姓學長男友更是傷心的坐在派出內不發一語,由校方老師安撫其悲傷情緒。

  全案警方初步研判李女疑因憂鬱症困擾,一時想不開輕生,正報請檢方進一步相驗調查中。

  樊克偉

標籤:

3 個意見:

8/15/2008 10:34 上午 , Blogger Decoupage Arts 提到...

  我想 自殺從古至今都有 是否於今為烈 因為缺乏古代的數據 所以無從判定 現代人的自殺因為媒體的爭相報導 其實產生了一種暗示與催眠的作用--- [原來可以這樣解脫!]

  至於往生的說法 是最近幾年才流行的 至少在我還求學的時候 很少在一般民眾口中聽到並且沒有證據在佛教為主的國家自殺率較高 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新解吧!

  台灣的教育制度太看重知識的傳授 對於生活的智慧 生活的情趣 缺乏重視 雖然在連課程設計中 有輔導活動 藝術課程 但家長很多認為是浪費時間 任課老師也不太看得起自己 不敢要求學生 這樣的教育制度下 生活的智慧只能考自己摸索 在壓力缺乏出口的情形下 自殺就成的一條似乎可以解決所有事情的路了!

  此外 哲學家好像也有人自殺呢!

  bee

 
8/15/2008 10:36 上午 , Blogger Decoupage Arts 提到...

  個人以為,如果自殺者是基於佛教的「往生觀念」影響而走向自殺一途,這是一種負面的自我意識影響而尋求認為自我解脫的一種方式。殊不知這是對佛法沒有充分瞭解所致。現在以個人對佛法認識的淺見,與各位有緣人分享所學。

  學佛,是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把一連串的為什麼運用佛陀所教導的道理方法,融會貫通透過精進不懈的修行,修行並不指到山中不食人間煙火的修行,而是時時修正自己的行為,身口意的行為,以為修養自己的德行,進而形成自己的智慧,發揮力量,積極面對現實,不否定,不逃避,不排斥,於繁複中發現問題所在,進而解決問題,絕對不是隨著色塵緣境的變化而迷失自己。佛法從來不否定世間的所有,當然也不否定一個人生存的價值。

  於人、於事、於理、是對、是錯等相對的問題,都是盡其境,發覺緣起,分析過程,剖析真相,已達到對事情的深入瞭解而能有所化解,事情有所化解後的饒益性,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再成長的幫助。

  這是我所學習和認識的佛法,以理說明問題,以法解決問題,於中覺悟的出離境界,以達事情的圓融和身心的自在與輕安。人身難得,珍惜當下,珍惜現在所有,珍惜一切善因緣,以寬闊的心面對人生時,你會發現自己雖渺小,卻可以把自己人生過的發光發亮。但,這一切都端看您的智慧了。與您共勉!

  Helen Yeh

 
8/15/2008 10:37 上午 , Blogger Decoupage Arts 提到...

  我從另一個觀點看:

  台灣從追求民主以來,逐漸強調"爭取"的觀念,原本這是民主過程所不可或缺的,但是太強調的結果是大家忘了要求自己,只以為要不斷抗爭與批評才能保障自己的權利,整個社會處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不好怪老師,工作不好怪政府,長的難看怪父母......在抗爭與批評.

  抱怨的時候,心理狀態是"別人應該怎麼樣,別人應該給我些什麼?"久而久之,習慣外求,忘記要求自己增加生存的能量,學習快樂的本事,當別人沒有給我所要的,或沒有以我認為的應該而行,就會憤怒或者不知所措,以自殺結束不知所措的失望人生,或者以自殺表達憤怒程度(進行情緒勒索).太靠別人成就自己真的很危險.

  以為在爭的過程中能成為主人,其實往往輸了自己.

  我覺得你們的想法很有深度.

  王瑞菁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